Face
  楊冬華
  廣東潮汕人,1987年獲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,1990年獲中山醫科大學生理學碩士學位,1997年獲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哲學博士學位,2000年到美國F oxC hase 腫瘤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,曾任美國新澤西醫科齒科大學講師。現為美國F ox C hase腫瘤中心助理教授,主管該中心生物標本庫的組織病理研究服務。
  母親楊冬華在二女兒陳楊璐眼裡,是一隻溫柔的“兔子”,她形容她是“兔媽”。2012年12月18日,陳楊璐接到普林斯頓大學提前錄取通知書,在此之前,她拿下了SA T (學術水平測驗考試)滿分,成為美國總統獎的提名者。楊冬華的大女兒也於2009年以2317分SA T高分成績被錄取到羅格斯大學藥學本博聯讀課程。
  這名醫學博士的成功“育兒經”受到周圍人的好奇與追捧,集結成書的《贏在轉折點:邁向普林斯頓大學》近日在廣州出版。作者楊冬華說,想通過自己和女兒的故事,講述一種水到渠成的“成功”。
  玩,也可以玩出名堂
  璐璐很幸運,擁有最大可能“玩”的空間。她的中國母親從不刻意要她讀唐詩宋詞,參加各種學習班。2000年,4歲的璐璐隨同楊冬華一同從日本轉到美國,定居費城。去日本前,楊冬華是中山醫科大學的畢業生,一度在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工作。
  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,孩子可以在玩之中認識這個世界。”楊冬華巧妙地把學和玩結合,“帶她們去市場買菜,出去郊游,一起自己動手做小東西……在新鮮環境里,她們容易學到日常知識。”
  從璐璐幼兒園開始,楊冬華會把她做的作品和繪畫收集,擺在家裡作為裝飾品,冰箱門上,牆上,桌子上,家裡許多地方成了孩子作品的展示廳。“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記憶寶庫,也能給她們鼓勵。”
  楊冬華最寶貝璐璐5歲時畫的一張英文字母表,每個字母都有一幅畫,A是蘋果,B是小熊,C是小貓……“每個孩子頭腦里的小貓小狗都是不一樣的,讓他們玩,加以引導,能玩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。”
  提要求?請先說服我
  璐璐說,從小到大,遇到提要求的事,“你是我媽媽”這樣的蹩腳藉口,在楊冬華這裡永遠行不通。
  作為母親,楊冬華並不一味地寵慣孩子,她讓孩子遠離依賴,又不至於壓力重重。從幼兒園開始,她吩咐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。早晨自己起床,自己沖牛奶,拿麵包,去上學。
  孩子提要求時,楊冬華的宗旨是,“請先說服我”。楊冬華給予孩子最大空間,可以不做作業,可以不學習中文,但同樣也要承擔不做的後果,“但很多時候,她們會自己找到做一個正確事情的價值。”
  一次,璐璐想為尼泊爾的孩子募捐,贊助創立一所學校,楊冬華一開始覺得小孩不可能籌到很多錢,持反對態度。璐璐很生氣,和朋友忙碌了一陣子,組織了一場音樂會和舞會,從門票和捐款籌措到2000多美元。
  “我開始意識到,孩子長大了,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這不是叛逆,而是想獨立,即使讓孩子摔跤了,不總是壞事。”楊冬華說。
  璐璐肯定不是天才型的孩子,小學她還當過白卷英雄,得過零分,一開始排斥讀書,也不願意去學中文。楊冬華髮現,璐璐不喜歡自己讀書,是因為她讀不懂,但她喜歡圖書里的有趣故事。於是,楊冬華開始陪孩子一起讀,大半年的堅持後,璐璐會主動要求到圖書館找書讀。“她不再排斥看書了,因為她從書本中獲得了喜悅。”
  楊冬華總結出經驗,小孩子不喜歡做某些事情,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做好那些事情,不能從中獲得樂趣。作為父母,關鍵在於如何去幫助孩子學會做好這些事情。
  全家動手辦月刊
  家庭月刊的點子,是楊冬華從日本一個朋友家學來的。每個月,全家四口齊動手,畫畫寫作,隨意發揮,創辦一期家庭月刊或報紙。楊冬華記得,點子一齣來,得到了全家的積極響應。第一份家庭報紙叫做《笑笑嗔嗔》。這份月刊見證了兩個孩子的成長小故事。
  月刊里有大女兒旻旻同媽媽談論學校的選詞造句,老師要求說出帶“綠色”的東西,要有創意,不能只說青菜、樹葉,那樣太平凡。“我記得旻旻的答案是‘媽媽的菜譜’,很有創意。”月刊記錄母親節時,楊冬華收到的“愛的麵包”如下,材料:兩顆純愛的心,兩杯善良酵母,兩杯友誼麵粉,兩杯快樂做伴;做法:加入一杯溫暖,熱情,幽默和耐心,放進麵包機烘烤;用法:請開心品嘗。
  楊冬華說,每個家庭都會發生許多大小的趣事,別讓他們憑空消失了,辦一份家庭月刊,“為孩子,也是為自己,我們是和孩子一起在成長”。
  帶子女去上班吧
  在美國,每年4月的第4個星期四,是“帶子女上班日”,璐璐5歲時,楊冬華就帶她去福克斯切斯癌症中心上班,“我讓她跟著我做那一天我應該做的所有事。抓小白鼠做動物實驗,在細胞培養室做細胞培養,看顯微鏡下的活細胞,人體器官系統……”
  楊冬華說,每年這一天,她都會帶上璐璐。“這不僅意味著樂趣,也可以潛移默化的教育。”其後,璐璐中學參加奧林匹克科學團,她喜歡人體解剖學、法醫學等競賽項目,每年暑假,會主動到楊冬華的單位做實驗,從事科學研究,而在報考大學時,她的職業目標已經基本明確。“她想從事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。”
  “國內沒有這樣的生涯教育日,但其實只要用心,家長可以有意識讓他們儘早同社會接軌……長大後擇業就不會那麼盲目。”楊冬華說。
  邁向普林斯頓的秘訣
  在一個活動中,璐璐被要求用一個車牌來代表自己,她選擇了tK 4JiF,然後畫了一隻蜘蛛,一棵仙人掌,一個蘋果。大家都好奇,璐璐說,“我想用它們來代表我的隨意性。”隨意性是璐璐自己最引以為傲的性格。她說,“我的隨意性讓我對萬事萬物充滿著好奇,讓我去學習,去擁抱所有的挑戰和新奇的事情。”這一點,實際上也承襲了楊冬華的個性。
  採訪這天,楊冬華和許久未見的中大老師同學吃飯,席間,她的老師對記者說,“楊冬華在上學的時候,就是一個有主見的人,很看重自己的感覺,想做什麼就去嘗試,不會計較得失,很隨性。”
  SA T是由美國大學委員會組織的美國大學入學的標準考試。據說,每次考試全美國大約有20人能夠得滿分。璐璐獲得滿分後,很多朋友都來向楊冬華請教經驗。
  楊冬華說,璐璐的成功更多是一種水到渠成,和孩子相處時,不著痕跡的寓教其中。在她看來,璐璐的成功經驗並不能完全複製,她想傳遞的是一種教育孩子的觀念。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長,尊重自由發展,從小培養積極向上的自主性,和主動學習能力。”
  “一路上,兔媽功不可沒。”璐璐申請普林斯頓大學的作文里,她說媽媽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,“媽媽沒有過分地望女成鳳想把我塑造成一個奇才,她不過是想讓我在百花園中自由地綻放出屬於我自己的姿態。”
  採寫:南都記者 賀蓓
  攝影:實習生 陳浩森 南都記者 林宏賢
  兔媽說
  孩子們喜歡做自己感到好玩快樂的事情,因此,想讓孩子做什麼,就必須讓他充分去體驗所做事情的快樂。——— 楊冬華
  兔娃說
  兔子每天大概花5分鐘去哺育小兔子,同樣的,媽媽每天只花很短的時間操心我……她不是虎媽,她屬兔,一隻溫柔的兔子。——— 二女兒陳楊璐  (原標題:“兔媽”的育兒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61rezsj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